原文出處: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reangeltw

 

靜默的陪伴,就已經是最大的溫柔 (杏語心靈診所 陳俊欽)

 

  人都會有低潮。低潮,是身為人的榮耀,不需要隱匿,不需要辯解,也不需要諱疾忌醫;更不應該受到指責與任何的控訴。

 

  沒有足夠的腦力,就算想「低潮」也沒辦法;不敢讓別人看見自己的「低潮」,你也不會因此變勇敢,只會更凸顯自己的脆弱。

 

  倘若你不能體會「心情低落」的光榮,連用平常心來看待情緒的高低轉折也沒辦法,那麼,當你遇到深陷在憂鬱當中的人時,你必然顯得焦慮,因為你早已認定對方身處惡劣狀態,你自覺有協助對方的義務,偏偏,如果你缺乏足夠的實務經驗,你更不清楚自己應該如何盡到協助者的義務,這一切只會讓你在心情低落的親人、朋友面前,顯得更加手足無措;同時間,你又會自覺到自己的醜態畢露,更是尷尬。

 

  人們在面對這樣的情境時,通常會因為焦慮而胡言亂語,最常見的就是講一些完全言不及義、只會讓對方更加難過的話語,諸如:「不要想太多」、「加油!」、「要感恩、要惜福」、「要轉念」、「要往正面思考」等等。

 

  言者無心,聽者卻是有意──你講的這些,對方要是辦得到,那麼早就心情愉快的跟你有說有笑了;而你專講一些對方辦不到的話,那豈非是特地來打擊對方?如果一個人可以因為別人叫他「正面思考」,他就能立刻「正面思考」──那我敢打賭,絕大多數的人都會寧願別人勸他「去把大樂透的下一期正確號碼填進彩券,然後等開獎」:前者跟後者都是一樣的,辦不到啊!

 

  等到人們發現自己沒有辦法讓對方高興起來,挫折感就會出現,這時,指責的聲音就會取而代之了,諸如:「你不要無病呻吟」、「我當時遇到的事情比你嚴重十倍,我都撐過來了」、「你就是處在福中不知福」、「你就是沒事才會想太多」等等。至此,原本溫馨的安慰話劇,就變成尖銳的批鬥大會了:原本想安慰的人,因為自己辦不到這點,開始把「錯誤」與「罪惡」朝著來找你的人丟,荒謬的是:痛苦能夠比較嗎?「被一輛大卡車輾到腳趾頭」、「被兩輛大卡車輾到腳趾頭」、與「被三十輛大卡車輾到腳趾頭」──哪一個比較慘?

 

  這樣一個基於助人而生、卻以批評指控收場的心路歷程,核心的問題只有一個:因為你認為需要被幫助的人是弱者,而你相較之下比較強,所以你負有照顧對方、解決問題的責任。

 

  事實上,當你在認定心情不好的對方是弱者的那剎那,你就註定無法解決問題了,因為:對方需要的,絕對不是被當成弱者,而是被接納、被尊重、被認同,不管基於什麼原因,導致對方情緒低落,他都希望別人是站在他這一邊的,而不是給他一堆不知所云的建議。

 

  至於你該做些什麼呢?不要問我,我也不曉得──你要問他,因為遇到困境的是他,不是你,也不是第三者,或任何人。既然你想幫他了,那你總該聽對方說吧?

 

  對方如果不開口呢?那麼,你最好的選擇,就是靜靜的陪著他,這樣就夠了。絕大多數的人,在試著用靜默的陪伴去協助他人時,往往不敢置信的發現:自己什麼話也沒說,卻已經勝過千言萬語。如過對方願意開口,你最好當個沉默的聽眾,如此已經足夠。

 

  然而,靜默的陪伴絕對不是心不在焉,更絕對不能充滿著「打發了事」的心態。因為靜默的陪伴之所以有效,在於它的珍貴──你用你全神貫注的心力,長時間為了對方而「待命中」──這種奢侈,是何等的包容,何等的尊重,何等的接納?

 

PS: 遇到一個深陷情緒漩渦的人,要說出一句不會傷害他的話,並不容易;要說中他的心事,更是困難──然而,最難的卻是:靜默的在他身旁等候,直到他說出心事或釋懷的那一刻到來。

 

 

 

  我相信:杏語的朋友,都應該知道「陪伴是最有效的做法」了,因此,我就繼續說明下去:「為什麼?」

 

  關鍵在文章中最後的一段話——因為「靜默的陪伴」是一種很痛苦的事情:整個過程中,你必須專注的關切對方任何的情緒表現或言語表達的動機,引導對方繼續釋放內在的張力;但是你絕對不能讓對方明確的發現你在關注他,否則對方會有一種「我是不是該停止了,自己解決,不要害對方花這麼多時間來關心我」,然後,對方就會戴上一個「我沒事了」的笑容面具,反過來安慰你「我沒事的,你不必為我擔心」,然後縮回自己陰暗的角落,繼續悲傷、繼續難過。

 

  換言之,你必須既關注對方,又不能讓對方太強烈的感到你的關懷之意,長時間保持在這狀態。

 

  當你願意用上述的姿態來對待另一個人,對方雖然可能完全沒想到你是維持在一個很不舒服的姿態,可是對方的身體感覺得到,對方的身體會被你的行為感動,因為世界上竟然有另一個人願意用這樣的態度對待他,這是何等珍貴的贈與?你傳達了極大量的接納感、認同感給對方,這已經不是言語上的空談安慰,這是實際行動的無條件相挺!

 

  靜默的陪伴中,傳達的不是「思想」,而是「靜默陪伴」本身就是一種實實在在的「行動」,沒有任何一種「思想」,比「行動」更能讓人感受到溫暖、感覺到被支持、被接納與被尊重。

 

就如同先前一篇文章所提的「如何讓下一代學習到快樂,身教永遠大於言教」,協助別人,一樣是「行動強大於口頭說說」。
  這就是靜默陪伴撼動人心的真正力量所在。

 

 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冰翔‧蒼 的頭像
    冰翔‧蒼

    水面下的天空

    冰翔‧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